请输入关键字

准确定位,塑造自己,回报社会---记理工学科部毕业生就业指导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3-12

3月10号下午4时,理工学科部会议室正在举行第三次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为大家带来此次讲座的是理工学科部副主任熊越东博士。2008届全体毕业生,理工学科部张甫清副书记,以及邱国旺、易菁、黄子薇等老师听取了讲座。

熊博士主要就机制专业的发展状况、就业形势、用人单位的期望以及工作后薪金待遇等问题,结合自身的经历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首先,熊博士简单地介绍了制造行业的发展历史。他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也发生了转变,廉价的劳动力促使欧美等西方国家将制造业的重心转向中国。这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在江苏、浙江、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机制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大好。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当中已经签约或是有意向签约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要看到,专业需求量大,并不等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降低了录用条件,恰恰相反。当今社会,要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专业知识固然重要,可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划分越来越细,现在的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素质与创新型人才,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这点体现得更为明确。我们通常把制造行业共分为三个等级的人才,分别是低、中、高层次人才。低层次人才主要包括操作员、设备员、技术员等;中层次人才主要是设计工程师;高层次人才主要是概念师、分析师以及高级设计师。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都从低层次入手,需求量最大的也是属于这类低层次人才。对薪金期望值过高,这往往是许多同学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给的薪金太少,宁愿等待下次机会也不愿就业。其实,机会往往就是这么错过的。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工作后的3到5年,赚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自身能力不足是许多同学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另一原因。大学四年,有的人满载知识,准备报效社会;有的人碌碌无为,无所是事;有的人甚至荒废光阴,一无所获。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求职者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当中,看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所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希望即将步入社会的同学们能够好好利用在校的剩余几个月时间,认真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查缺补漏,并且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完善知识结构,给自己增加砝码。

此外,熊博士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和理想,他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学毕业后大多同学都是22岁,可以通过3到5年积累经验,这期间主要是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工作阶段;27到30岁,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这期间处于中级阶段,即工作熟悉阶段;30到35岁,处于高级阶段,能独断一面,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鼓励大家创业,最好都能成为老板。

最后,熊博士还就同学们在面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对工程人才的期望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到用人单位对工程人才期望的时候,熊博士总结出了六点期望:一是要热忱,这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和对同事之间的态度上;二是设计技能要强,分析能力和专业技能要过硬;三是能力多样化,要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较强的沟通、管理和领导能力;四是要具有开阔的视野,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五是要具备创业精神,能吃苦;六是要有持续性,坚定信念,不轻言放弃。

在讲座结束的时候,张甫清副书记和邱国旺老师在薪金和对待工作的态度等问题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对待工作要多看、多做,还要多问;对待同事要真诚和热心;对待生活要乐观、积极;对待困难要从容不迫,勇于面对。由于学校环境比较宽松,有些同学养成了懒散的不良习惯,经常容易犯这样犯那样的错误,但是一旦工作了,一次小小的错误就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份好的工作,对这一点,同学们要高度重视。

(理工学科部曾文辉供稿)